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电话:0743—5239002
手机:15200753724
Email:ysxlscbwg@163.com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
位置:首页 > 精品详解
后晋天福五年溪州铜柱
发表时间:2018-04-08     阅读次数:

后晋天福五年溪州铜柱


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彭士愁次子彭师杲为父输诚,率领蛮酋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五姓归明,众具件状,饮血盟誓,楚蛮结为政治同盟,签订了“溪州盟约”,并将盟约的内容镌刻于铜柱之上,于天福五年十二月壬辰朔二十日辛亥立于五代溪州古城之中。

溪州铜柱,为天然红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按比例科学配方铸造而成,质地清淳,润泽光亮,重约5千斤。柱体为八方形,中空,每方平面宽15厘米,对角直径38厘米,平面直径36厘米,通长324厘米,入土90厘米,柱上镌刻铭文2614字,共42行,其中天福五年(940年)2118字。盟誓铭文内容涉及到的楚国方代表为楚王马希范、学士李弘皋、监造者马希广三人,溪州方代表为彭士愁等19人,其中彭姓占8人,田姓4人,覃姓3人,龚姓2人,向姓1人,朱姓1人。第二次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加刻文字“复溪州铜柱记。维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移到至十六日竖立讫,铜柱高一丈二尺,内入地六尺,重五千斤,并石莲花台及下有石頳”和54个衔名共计496字。

其主要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

一是铜柱记文与铭辞,主要介绍溪州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历代中央王朝对溪州的管辖统治政策。二是介绍溪州之战及盟约起始经过。三是叙述了参与盟约签订的楚国和溪州双方的盟誓状文内容。四是立誓双方代表的题名。

溪州铜柱铭文及注释如下:

福原刻铭文

天策上将军、江南诸道都统、楚王希范

天策上将军——唐代是武散官。天策上将军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天策上将军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许可自置官属。唐高祖李渊因秦王李世民以功劳太大,封无可封,于武德四年(621年)专为其开设此职,加封为天策上将军,掌国之征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629日天策府被废除。据《资治通鉴》记载:“楚王殷求为天策上将,诏加天策上将军[1]”,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曾授马殷天策上将军,开天策府,置左右相等官。天福四年(939年)马希范继位此职。

江南诸道都统——“道”,古代行政区划名。秦汉时道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级行政单位。唐贞观初年,按山河形式区划,将全国分成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增为十五道。这种道是监察区,每道设采访使一员。贞观年间,江南道辖有浙江、福建、江苏南部、湖南等省区。开元年间又将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东道在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西道在江西、湖南两省。这两道军队统帅又称诸道行营都统。

楚王——五代十国之一楚国之统治者,其治所在长沙。唐乾宁三年(896年)马殷据有今湖南等地,光化元年(898年)由唐任命为武安军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封楚国王,长兴元年(930年)去世。以后其子世袭也称楚王。

希范——人名,马殷第四子,字宝规,楚国第三代国君。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为武安军节度使,应顺元年(934年)封楚王,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四月加天策上将军,十一月开天策府。马希范死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其后同母弟马希广袭位。

天策府学士、江南诸道都统掌书记、通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宏皋撰。

天策府学士——“天策府”即五代时楚王朝之政府。“学士”,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常可参与议政。马希范即位后,曾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和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李宏皋、廖匡图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

掌书记——唐宋时期外官之一,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设置,唐时节度使使府内自行任命的文职官员,如行军司马、付使、判官、支使、掌书记等。掌书记主管文书之内公务。天策府掌书记,政府秘书之官。

通议大夫——官名,隋始置,为文散官。唐因之,五代沿用,为文官第七阶,正四品下。元清皆以正三品封阶。

检校尚书——是文职散官。尚书,秦时掌殿内文书。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魏晋之后,尚书事物愈来愈繁杂,南北朝时始设尚书省。唐代将尚书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据《十国春秋·十国百官表》载:“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左丞、右丞亦承制加检校”,尚书之前加检校二字表示这类官职是虚衔。

左仆射——秦时即有仆射一职,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唐代因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而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从二品。宋沿置,宋以后废。此处为检校官,是虚衔。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仅次于宰相的中央高官,负责监察百官奏事,主管弹劫,纠察以及掌管图籍秘书,西汉沿之,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东汉改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御史大夫,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明代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遂废除。从三品。五代时沿用此官阶,实则权位已轻,仅作加官之用,实为虚衔。

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有柱国,是保卫国都的武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柱国原为国都之意。隋置上柱国、柱国以酬勋劳,并为散官,实不理事。唐、宋、元均为勋官称号。《旧五代史·职官志》载:“封王,爵之极,上柱国,勋之极。”历代沿用,至清代废。

赐紫金鱼袋——唐代按品阶制服对三品以上的官赐予紫金服金鱼袋,便于区分每个官员的身份。《新唐书·车服志》载:“明贵贱,应召命。”官品不同则鱼袋也不同,唐时,官至三品着紫服,五品着排服,官位不够者,则赐维紫。五品以上的鱼袋以银饰之,叫银鱼袋;三品以上的鱼袋以金饰之,叫金鱼袋。

李弘皋——人名,武穆王时由营道令累迁都统掌书记,马希范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马希范死后,干佑三年(950)因马氏兄弟争位,他按遗命拥立马希广,因马殷庶妾之子马希萼出来争夺王位,结果被马希萼所杀。事见《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

粤以天福五年,岁在庚子,夏五月。

——语助词,前省“楚王“二字,用于句首或句中,本身无意义。

天福五年——天福,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4年)。天福五年,即公元940年。

岁在庚子——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戌称为地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加以配合,成为甲子、乙丑……等共六十对,用以纪年或纪日。这里是纪年,天福五年按照六十甲子推算应是庚子年。

楚王召天策府学士李宏皋,谓曰:“我烈祖昭灵王,汉建武十八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其铭曰:‘金人汗出,铁马蹄坚。子孙相连,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庆,胤绪绵远。则九九百年之运,昌于南夏者乎?今五溪初宁,群师内附。古者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敢继前烈,为吾纪焉。”宏皋承教濡毫,载叙厥事。

楚王召天策府学士李宏皋,谓曰——楚王将学士李宏皋招来,对他下圣旨。

我烈祖——烈祖,显赫的祖宗,即“光宗耀祖之意”,在此指马援。

昭灵王——指东汉名将马援。建武二十四年(48年),马援征五溪,病死于沅陵壶头,受监军虎贵中郎将梁松诬陷,被追收新息候印缓,章帝建初二年(77年)“谥援曰忠成侯”。马殷自称是马援之后,“昭灵王”之号恐系马氏尊封。

汉建武十八年——“汉”,即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建武”系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25—56年),“建武十八年”,即公元42年。

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征侧”,人名。《后汉书·马援传》载:“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征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1]”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龙编——西汉县名,东汉交趾郡治,治所在今越南北部河内东天德江北岸。《元和郡县图志》载:“龙编县,中下。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县,属交趾郡。立县之始,蛟龙盘编于江津之间,因以为瑞,而名县也。武德四年于此置龙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交州[2]

象浦——地名,今越南清化县西北。据《岭表录异》中记载,伏波铜柱在爱州,《旧唐书》载:“天宝元年,改为九真郡。干元元年,复为爱州。九真南与日南接界,西接牂柯界,北与巴蜀接,东北与郁林州接,山险溪洞所居。……梁置爱州,隋为九真郡[3]”,《晋书》云:“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去南海三千里[4]

——记也,刻字。

金人——即“铜铸之人”,身披金色盔甲的军人或将军,在此指马援。

铁马——即“勇悍的战马”,常与“铁马冰河”连用。

子孙相连,九九百年——子子孙孙,永远维持我朝统治的盛景,像象浦地区的蛮夷,永远服从我朝统治,是为九九百年之昌运。从汉建武十八年(42年)到晋天福五年(940年)已有898年,可以算是九百年,“九九百”,即无穷尽之数,九九相迭,只是为了强调一个九字,马希范就是要用这个“九九百年”表示自己有一个征蛮的传统。

胤绪绵远——“胤绪”,后代,世系之义。“绵远”,系“久远”。

昌于南夏者乎——在我朝管辖的领地境内是否繁荣昌盛呢?湖北汉水下游古称夏水,于汉口与长江相会,因而江汉交汇之地又被称为江夏,南夏就是指的这一带以南的地区,指当时楚国的全部领域。

今五溪初宁——因立了铜柱,所以五溪之地得到了初步的安宁。五溪,即五条河流。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即酉水、武水、巫水、辰水、抚水这五条支流流域称之为五溪之地。

群帅内附——指以溪州刺史彭士愁为首的诸多蛮夷首领均来归附。多处史料均有记载,其中《五代史》载:“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希范[1]

古者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意为:“天子用来记载德行,诸侯用来记载举动合于时令和建立功劳,大夫用来记载征伐。”古代帝王经常要奖赏大臣,根据大臣、诸侯的功德大小记功,由皇帝秘书或学士记载铭文。

必有刊勒——刊与勒意思均为雕刻,必有雕刻或记载之意。

垂诸简编——垂,流传。诸,相当“之于”。简,指竹简。编,用来穿竹简的绳子。简编,这里指文章。垂诸简编的意思为世代流传于竹简上的文字和文章。

将立标题——将其作为标题。

式昭恩信——式,用于句首,语助词,本身无意义。“恩信”,是指上级对下级的恩典,提升。式昭恩信意为昭示恩德和守信。

敢继前烈——继,继承。前烈,古人之功烈。意为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功烈。

为吾纪焉——纪,纪录,同记录。焉,代词,相当于“之”。 为吾纪焉意思是为我纪录下来。

宏皋承教濡毫——濡,沾湿。毫,细毛,这里指毛笔。李宏皋奉命执笔。

载叙厥事——载,用于句首,语助词,本身无意义。厥,其。意为记载叙述此事。

全段意为:楚王召来天策府学士李宏皋,对他下圣旨说:“我烈祖昭灵王马援,于汉建武十八年(42年),平息了龙编以征侧为首的叛乱,并在象浦树立了铜柱,铜柱铭曰:我烈祖昭灵王马援的军队勇猛善战,十分威武,战马马蹄坚固有力,冲锋陷阵。子子孙孙永远维持我朝统治的昌盛,如象浦地区的蛮夷永远服从我大王朝统治,距今已长达九百年之余。这是我祖宗值得庆祝的事情,世世代代,久久远远,我大王朝真的能千秋万载,永远昌盛吗?现在五溪之地因立了铜柱得到了初步的安宁,诸多蛮酋首领均归附我楚国,从古至今,天子的德行、诸侯的功劳、大夫的征伐都必有记载,流传于世,而且每个文章都有标题,为了昭示恩德和守信,继承和发扬古人功烈,请你为我将溪州之战的功绩记录下来,李宏皋奉命执笔,记载此事。

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上古以之要服,中古渐尔羁縻,洎帅号精夫,相名姎氏。汉则宋均置吏,稍静溪山,唐则杨思兴师,遂开辰、锦。迩来豪右,时恣陆梁,去就在心,否臧由已。

盖闻牂牁接境——“盖”,用于句首,语助词,本身无意义。“牂牁”,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郡治且兰,辖境包括贵州大部及云南、广西一部分。南北朝梁时曾废,隋大业三年改牂州为牂牁郡,唐时废。

盘瓠遗风——“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帝高辛氏的一条五彩神犬。《后汉书》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1]”《水经注·沅水》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盘瓠遗风意为遗留有信奉盘瓠的风俗。

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六子”,指盘瓠与帝高辛氏女婚配,生的六男六女。盘瓠的六子六女分开居住之后,在五溪地区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

上古以之要服——“上古”,较早的古代,多指商周秦汉时期。“要服”, 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即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五等,称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古代王畿外围。泛指边远地区。《后汉书》载:“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2]这里指溪州地区是偏僻之地,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是要服。

中古渐尔羁縻——“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渐尔”,“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渐尔”,即逐渐。“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标注索引解释道:“羁,马络头也。縻,牛缰也。汉官仪‘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这里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溪州地区的政治制度是羁縻、怀柔政策。由此,在前代“五服之制”和“羁縻怀柔”政策的基础上,给溪州推行区别于前朝更加宽松的政策,这就是“溪州盟约”。这一政策,除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官爵,纳入朝廷管理以外,还給于享受司法、财政、军队等高度自治权,到宋、元、明、清几个王朝一直在溪州地区推行此制度,这就是湘西土司制度。它开创了我国地方区域自治的先河,是溪州彭氏司治悠远的奇迹。

洎帅号精夫,相名姎氏——“洎帅”,应为“渠帅”,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酋长。“精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对酋长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名渠帅曰精夫。”“姎氏”,据《表异录·邑里》载:“西南夷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南方少数民族相呼为姎徒。李弘皋写作姎氏。《说文解字》:“姎,女人自称,我也。”这里指女人。

汉则宋均置吏——“汉”,即指“东汉(公元25—220年)”。“宋均”,人名。《后汉书》载:“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父伯,建武初为五官中郎将。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至而尚已没。会伏波将军马援至,诏因令均监军,与诸将俱进,贼拒厄不得前。及马援卒于师,军士多温湿疾病,死者太半。均虑军遂不反,乃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以战,欲权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均曰:‘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入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后。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入贼营,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1]”此为汉代宋均置吏的经过。

稍静溪山,唐则杨思兴师——“杨思”,应为杨思朂,唐代著名宦官,靠军功得以升任骠骑大将军。杨思兴师,据《旧唐书·宦官》载:“开元十二年(724年),五溪首领覃行璋作乱,思朂复受诏率兵讨之,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余级,以功累加辅国大将军”。

遂开辰、锦——“辰锦”,即辰州与锦州,今湖南沅陵和麻阳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辰州治沅陵,辖沅陵、泸溪、淑浦、麻阳、辰溪五县。锦州治麻阳,辖庐阳(今麻阳)、招谕(今凤凰)、谓阳(今凤凰、吉首)、洛浦(今保靖、花垣)、常丰(今贵州铜仁)五县。

迩来豪右——“迩来”,近来。“豪右”,豪门大族。《后汉书·张衡传》载:“又多豪右,共为不轨。”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时恣陆梁——“恣”即放纵,无拘束。“陆梁”,指专横跋扈者。

去就在心——即去者要注意。

否臧由己——“否”,坏。“臧”,好。意为是坏是好就看自己了。指背叛或者归附,都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此处显示楚王对彭氏的不满。

全段意为:久闻五溪与牂牁接壤,遗留有信奉盘瓠的风俗,盘瓠的六子六女分开居住之后,在五溪地区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五溪之地在上古为偏僻之地,为“五服之制”,中古时期开始实行羁縻政策。楚王决定在前代“五服之制”和“羁縻怀柔”政策的基础上,给溪州推行区别于前朝更加宽松的政策,这就是“溪州盟约”。这里部落的首领称之为精夫,女人相互间称之为姎氏。至东汉朝廷在溪州设置官吏,由宗均进行管辖,溪州才得以短暂的安宁。唐代五溪首领覃行璋作乱,杨思率兵征讨,于是开辟了辰州和锦州。近来豪门大族时时专横跋扈,要背叛或者归附,都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

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非德教之所加,岂简书而可畏?亦无辜于大国,亦不虐于小民。多自生知,因而善处。

溪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唐天授二年始置,治今湖南永顺县芙蓉镇(王村镇)。五代时彭士愁迁治于今芙蓉镇(王村镇)九龙厅下宋家包。溪州有“上、中、下”三溪州,龙山县一带为上溪州;老司城为中溪州;永顺县芙蓉镇(王村镇)一带曰下溪州。唐代溪州范围囊括了今日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明代以其地分属永顺、保靖二宣慰司

彭士愁——彭士愁(903—956年),本名彭彦晞,士愁是其字(常讹作士然),唐末五代时人。910—940年为黔南巡内溪州刺史,940—956年为静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后来成为溪州二十州的盟主,担任“都誓主“职务。他是五代十国时溪州割据政权的首领和湘西土司制度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溪州彭氏的始祖之一和土家族民间传说中“彭公爵主”的历史原型。关于其身世有江西吉水人、湘西土著及贵州乌蛮等说法。据《历代辑勋录》载:“彦晞,旧名更为士然,瑊公子也。梁太祖开平戊辰元年,朝议为溪州刺史[1]”其姓名见于史籍不一,《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均记载为彭士愁,《九国志》记载为彭士慭,《新五代史》记载为彭士然,《十国春秋》记载为彭仕然,永顺司宗谱稽勋传载彦晞名士然等。关于彭士愁的身世,在学术界有诸多的讨论,认为他是江西人居多。对于彭士愁身份的讨论,事关土家族族源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定论。经考证,根据溪州铜柱铭文和《九国志·彭师杲传》等相关史料,彭士愁应是本地土族,因此笔者赞成“湘西土著说”。对于宋以后的这段历史,史书记载较为清晰,争议不大。据《宋史·诸蛮传》记载:“初北江蛮酋,最大者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日:上、中、下溪州;又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靖、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洽、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谓之誓下州[1]”辖区范围囊括今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其具体情况见图版二。

世传郡印—— “世传”,世代相传。“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称郡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这里的郡是指溪州。世传郡印意为掌握溪州之郡印,并世代相传。

家总州兵——“总”,本意为聚束;系扎。这里引申为统领、统辖之义。“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这里的州是指溪州。家总州兵意为家族统领溪州的兵权。

布惠立威——“布惠”,意为广布恩惠。“立威”,意为树立威信。

识恩知劝——“识恩”,意为认识恩惠。“劝”,意为勉励、鼓励。

历三四代——意为彭氏在溪州的统治已历经三四代。

长千万夫——“长”,意为领导。“夫”,古时称成年男子,此指百姓。长千万夫意为领导成千上万的百姓。

非德教之所加,岂简书而可畏——“德教”,意为道德教化。“简书”,指用于告诫、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书。非德教之所加,岂简书而可畏”意为彭氏要将祖业发扬光大,必须坚持道德教化,如若不然,将会看见文书上祖业的衰败而感到可怕。

亦无辜于大国,亦不虐于小民——大国”,古指大诸侯国,此指国家。“虐”,即虐待。“小民”,指普通的百姓。“亦无辜于大国,亦不虐于小民”意为彭氏坚持不无辜得罪国家,也不虐待百姓。

多自生知,因而善处——“生知”,意为生而知之。“善处”,意为妥善处理。“多自生知,因而善处”意为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因而可以妥善的处理各种问题。

全段意为:溪州的彭士愁,掌握溪州的郡印,并世代相传,家族统领着溪州的兵权,彭氏广布恩惠,树立威信,所以彭氏在溪州的统治已历经了三四代,领导着成千上万的百姓。彭氏要将祖业发扬光大,必须坚持道德教化,如若不然,将会看见文书上祖业的衰败而感到可怕。彭氏坚持不无辜得罪国家,也不虐待百姓,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因而可以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无何,忽承间隙,俄至动摇。我王每示含宏,尝加姑息。渐为边患,深入交圻。剽掠耕桑,侵暴辰澧。壃吏告逼,郡人失宁。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焉知纵火,果至自焚。

无何,忽承间隙,俄至动摇——“无何”,不久。“承”,即受。“间隙”,意为隔阂、空子、空隙,这里为挑拨之意,暗示“后蜀的挑拨”。“俄”,即片刻、顷刻。这里指溪州在后蜀政权的拉拢下,顷刻间溪州彭氏被蜀国而利用,和楚国抗衡。

我王每示含宏,尝加姑息——“王”,此指楚王马希范。“宏”,意为宽宏大量。“我王每示含宏,尝加姑息”意为我楚王马希范,每次都宽宏大量,对彭氏的错误都加以姑息。

渐为边患,深入交圻——“圻”,即边界。意为彭氏渐渐深入边界,已成为我楚国边患。

剽掠耕桑,侵暴辰澧——“剽掠”,即抢劫掠夺。“耕桑”,意为种田与养蚕,泛指农业生产。“侵暴”,指侵犯暴掠。“辰澧”,指辰州和澧州,为今湖南省怀化沅陵县和常德澧县。

壃吏告逼,郡人失宁——“壃吏”,此指辰、澧两州的官吏。”,即受到威胁。郡人失宁”,即郡内的百姓失去安宁。

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萌”,指萌发、萌生。“作孽”,此指做伤天害理的事。”,即糊涂。戢兵”,息兵,停止军事行动。“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意为你们并非蓄意萌生做伤天害理之事之心,只是偶尔糊涂,不知道停止你们的军事行动。

焉知纵火,果至自焚——“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怎么。“果”,即后果。焉知纵火,果至自焚”意为你们哪里知道你们的行为,后果将会是引火自焚。

全段意为:不久,彭氏受后蜀的调拨,顷刻间受到动摇。我楚王马希范,每次都宽宏大量,对彭氏的错误都加以姑息。这次彭氏渐渐深入边界,已成为我楚国边患,对农业生产大肆抢劫掠夺,侵犯暴掠辰州和澧州,使得辰、澧两州的官吏受到威胁,郡内的百姓失去安宁。你们并非蓄意萌生做伤天害理之事之心,只是偶尔糊涂,不知道停止你们的军事行动。你们哪里知道你们的行为,后果将会是引火自焚。

时晋天子,肇创丕基,倚注雄德,以文皇帝之徽号,继武穆王之令谟,册命我王,开天策府。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眷言僻陋,可俟绥怀。而边鄙上言,各请效命。

时晋天子——“时”,即当今。“晋”,即后晋(936—947年),五代之一,石敬瑭(即晋高祖)所建,都开封,历二帝,前后十二年。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晋天子”,指五代晋高祖石敬瑭(892—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肇创丕基——“肇”,即开始,初始。”,即大,宏大。“丕基”,即宏大的基业。

倚注雄德——“倚注”,意为依赖。雄德”,即雄才伟德。

以文皇帝之徽号——“文皇帝”,石敬瑭自称为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徽号”,即善美的称号,也称尊号。

继武穆王之令谟——“武穆王”,马殷之谥号。“令”,即美好。”,即计谋,策略。“令谟”,即嘉谋,善策。

册命我王——“册命”,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我王”,此指楚王马希范。

天人降止——“天人”,即神仙。“止”通“祉”,即福。

备物在庭——“备物”,备办各种器物,此指万物具备。”,即庭院,此指天策府内。

方振声明——“振”,即远播。“声明”,即声威。

又当昭泰——“昭泰”,昭者,日之明也;泰者,《易》之卦也,天地交感乃化雨泽万物,这里指楚王马希范招安纳贤。

眷言僻陋——“眷”,意为关心。“言”,语助词,本身无意义。“僻陋”,意为偏僻粗陋之地,此指溪州。

可俟绥怀——“俟”,即等待。“绥怀”,意为安抚关切。

边鄙上言——“边鄙”,即靠近边界的地方,此指楚国边界地方的官吏。

各请效命——“效命”,意为以命效力。

全段意为:当今后晋天子石敬瑭,依赖雄才伟略,开创了宏大基业,以“文皇帝”为尊号,继承武穆王马殷之嘉谋善策,册命我王马希范,建立天策府。神仙降福,天策府中万物具备,使我王朝声威远播,又正当我王马希范招安纳贤,十分关心溪州偏僻粗陋之地,一直等待着可以安抚关切。然而楚国边界的官吏们纷纷上书,不惜以命效力,请求出兵。

王乃以静江军指挥使刘勍,率诸部将,付以偏师,征鼓之声,震动溪谷。彼乃弃州保崄,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而刘勍虔遵庙算,密运神机,跨壑披崖,临危下瞰。梯冲既合,水泉无汲引之门;樵采莫通,粮糗乏转输之路。固甘衿甲,岂暇投戈?彭师杲为父输诚,束身纳款。我王愍其通变,爰降招携。崇侯感德以归周,孟获畏威而事蜀。

王乃以静江军指挥使刘勍——“王”,此指楚王马希范。“静江军指挥使”,五代时武官阶,相当于郡守或者刺史。“刘勍”,人名,其生卒年代及籍贯不明。《十国春秋·楚七》载:“刘勍者,史失其何郡人,累官静将军指挥使。当文昭王时,溪州刺史彭仕然引蛮兵寇辰、澄州,勘同廖匡齐帅兵捣溪州,仕然走保山砦,危岩斗绝,不可猝登。……王乃徙溪州于便地,官仕然刺史,而立铜柱,以表后世。改勍锦州刺史。是役也,平蛮之功,以勍为第一[1]

付以偏师——“偏师“,指主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此指一部分不重要的军队。

征鼓之声——“钲鼓”,指钲和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彼乃弃州保崄——“彼”,此指彭士愁。“弃州”,此指放弃溪州。 “保崄”,据守险要之处。

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结寨”,即建寨。把山寨建立在高处,凭借地势险要,只有鸟能飞过,人根本到达不了。

而刘勍虔遵庙算——“虔遵”,恭敬地遵守。“庙”,庙意为庙堂,借指朝廷;“庙算”此指朝廷的策划谋略。

密运神机,跨壑披崖,临危下瞰——计划周密,找到机会,跨过沟壑,登上悬崖,冒着危险俯视彭士愁山寨的情况。

梯冲既合,水泉无汲引之门——“梯冲”,云梯与冲车,古代攻城所用之物。“汲”,从下往上打水。意为切断溪州蛮兵的水源。

樵采莫通,粮糗乏转输之路——砍柴都去不了,粮食更加运送不过去了。

固甘衿甲,岂暇投戈——“固”,同“故”。甘者甘愿,自愿。“衿甲”,系甲,谓不解甲,此指随时准备作战。“投戈”,放下武器,谓休战。意为彭士愁甘愿受苦,绝不投降。

彭师杲为父输诚,束身纳款——“彭师杲”(?—984年),又名彭师杲,五代宋初人,保靖宣慰司始祖。溪州刺史彭土愁之次子,累封武安军节度使、充砂井镇边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前守富州别驾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溪州之战以彭士愁请降告终,双方言和,彭师杲作为人质遣往长沙,后任强驽指挥使领辰州刺史,共计十一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楚灭亡,他随南楚宗室入南唐,南唐中主李景闻其忠节,擢为殿直指挥使,后卒于金陵。他在南楚时辰州刺史是遥领而已,其子孙未离开溪州地区,故得分理溪州诸军事,其子孙也守保靖,故保靖司以师杲公为始祖。“输诚”,表明诚心,献出诚心。纳款”,归顺;降服。

我王愍其通变,爰降招携——“愍”,同“爰”,于是。“招携”,安抚,招安,招引尚未归心的人。

崇侯感德以归周——“崇侯”,即崇侯虎,为有崇氏(今河南嵩县北)国君,侯爵,名虎。受商封为侯,是纣王的重要羽翼。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那是商纣王时代,距今约3100年纣王为政残虐,对百姓施以炮烙之刑。西伯昌(周文王)暗中叹息,被他获知,告于纣王,纣遂囚西伯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史记·殷本纪》载:“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后崇侯虎与多人一同归顺了周文王。

孟获畏威而事蜀——“孟获”,古代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相关事迹记载见《汉晋春秋》和《襄阳记》。“事”,此意为服侍、效忠。楚王马希范在此举例了两个历史事件来比喻彭士愁的归顺。

全段意为:我楚王马希范命静江军指挥使刘勍,率领诸位部下将领和一部分不重要的军队,钲和鼓的声音,震动了山谷。彭士愁放弃了溪州古城,退守于险要之地,把山寨建立在高处,凭借地势险要,只有鸟能飞过,人根本到达不了。而刘勍恭敬遵守朝廷的策划,计划周密,找到机会,跨过沟壑,登上悬崖,冒着危险俯视彭士愁山寨的情况。军队的云梯与冲车一会合,就会断绝山顶从下往上取水的途径;此处地势险要,砍柴都去不了,粮食更加运送不过去了。彭士愁甘愿受苦,岂会考虑投降?彭师杲为替父亲表示诚心,把自己绑起来去见楚王,以表示归顺之意。我楚王马希范因为怜悯而变通决定,接受其投降并招安。古时殷商有崇侯虎感激周文王的恩惠而归顺,三国有孟获被蜀主“七擒七纵”后而为蜀国效力。

王曰:“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夺其财,不贪其土,前王典故,后代蓍龟。吾伐叛怀柔,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就加检校太保,诸子将吏,咸复职员。锡赉有差,俾安其土。仍颁廪粟,大赈贫民。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溪之将佐,衔恩向化,请立柱以誓焉。

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伐”,意为征讨。“柔”,意为软,此指怀柔政策。

不夺其财,不贪其土——不夺取他们的财产,不贪婪他们的土地。

前王典故,后代蓍龟——“蓍龟”,意为借鉴。《晋书·王鉴传》载:“历观古今拨乱之主,虽圣贤未有高拱闲居、不劳而济者也。前鉴不远,可谓蓍龟。”《魏书·李彪传》载:“是以谈、迁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鉴之轨辙,后镜之蓍龟也。”

吾伐叛怀柔,敢无师古——“师古”,意为效仿古法。

夺财贪地,实所不为——掠夺他们的财产,贪婪他们的土地,这种事,我们不会做。

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前奏”,以前所上的奏章。“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就加检校太保,诸子将吏,咸复职员——“检校太保”,历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无实职,正一品。检校多用于地方官员挂衔朝中官位,以官外加官的方式推崇其身份,能有检校太保之名的官员必为地位崇重者,实为虚衔。“将吏”,将士和官吏。“咸”,普遍都,全部。

锡赉有差,俾安其土——“锡赉”,赏赐。“俾”,意为使。

仍颁廪粟,大赈贫民——“颁”,赐。“廪粟”,公家库藏之粮。意为受楚王之命打开粮库,以赈贫苦民众。

乃迁州城,下于平岸——“乃”人称代词,指你们。“州”,此指溪州。意为你们要把溪州城从高山迁于平坦之地。

溪之将佐,衔恩向化,请立柱以誓焉——“将佐”,即将领及佐吏。”,感恩。“向化”,归服。“誓”,立誓,盟誓。意为溪州的将领及佐吏都归服了楚王,同时请求树立铜柱盟誓作为保证。

全段意为:楚王马希范说:“从古至今统治者对反叛者都出兵征讨,对服从者实施怀柔政策,不夺取他们的财产,不贪婪他们的土地,先王们的行为与政策,值得我们后世借鉴。我征讨反叛者和对服从者实施怀柔政策,岂敢不效仿先王们的做法?掠夺他们的财产,贪婪他们的土地,这种事,我们不会做。”于是依据以前的奏章,授予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再加上检校太保衔,其下的诸位将士和官吏,全部官复原职。对他们赏赐各有差别,使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仍旧赐国库里的粮食,用于救济贫民。于是将原来山上的溪州城,下迁于岸边的平地。溪州的将领及佐吏都归服了楚王,请求树立铜柱盟誓作为保证。

于戏!王者之师,贵谋贱战,兵不染锷,士无告劳。肃清五溪,震詟百越,底平疆理,保乂邦家。尔宜无扰耕桑,无焚庐舍,无害樵牧,无阻川涂。勿矜激濑飞湍,勿恃悬崖绝壁。荷君亲之厚施,我不征求,感天地之至仁,尔怀宁抚。苟违诫誓,是昧神只。垂于子孙,庇尔族类。铁碑可立,敢忘贤哲之踪?铜柱堪铭,愿奉祖宗之德。宏皋仰遵王命,作谨颂焉。其词曰:

于戏——亦作“于熙”,犹于乎,感叹词。

王者之师,贵谋贱战——楚王的军队,重谋略而轻战争。

兵不染锷,士无告劳——“兵”,武器。“锷”,刀剑的刃。”,士兵,“告劳”,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劳苦。

肃清五溪,震詟百越——“肃清”,清平,太平。“震詟”,震惊畏惧。“百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粤”、“诸越”。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

底平疆理,保乂邦家——“底平”,底定,引申指安定,平定。“疆理”,疆域,也指境界,界限“平”,平定。“保乂”, 亦作保艾 ”,治理使之安定太平。“邦家”,国家。

尔宜无扰耕桑,无焚庐舍——“尔”,你,此指溪州彭氏。“耕桑”, 种田与养蚕,亦泛指从事农业。“庐舍”,房屋,住宅。

无害樵牧,无阻川涂——“樵牧”,打柴放牧。川涂”,亦做“川途”和“川涂”,指道路和路途。

勿矜激濑飞湍,勿恃悬崖绝壁——“矜”,自大,自夸。“激”,急流。”,依仗。

荷君亲之厚施,我不征求——“荷”,承蒙。“君亲”君王与父母,亦特指君主。“厚施”,谓以丰厚的财物给人。“征求”,征收,求索。

感天地之至仁,尔怀宁抚——“至仁”,最大的仁德。“怀”,安,安抚。“宁”,安宁。“抚”,抚慰。

苟违诫誓,是昧神祇——“苟”,如果,假使。神只”,“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

垂于子孙,庇尔族类——”,传下去,传留后世。”,保佑。

铁碑可立,敢忘贤哲之踪——“铁碑”,此指铜柱。“贤哲”, 贤明的人。“踪”,脚印,留下的痕迹。

铜柱堪铭,愿奉祖宗之德——铜柱铭刻,愿意崇奉祖宗之德性。

宏皋仰遵王命,作谨颂焉,其词曰——“仰”,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谨”, 慎重,小心。“颂”,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

全段意为:楚王的军队,重谋略而轻战争,兵刃不染血,将士不叫苦。五溪清平,百越畏惧,疆域平定,国家太平。你们溪州彭氏不要骚扰农民,不要焚烧他们的房屋,不要损害树木与牧草,不要阻断道路交通。不要依仗你们地处河流湍急和悬崖绝壁之处,就可以不受约束。承蒙我王继承了先王的巨大财富,我不会对你们求索什么,感恩天地最大之仁德,你们被招安抚慰从而安宁。如果违背劝诫和誓约,是对神灵的蒙蔽,必招惩罚。要告诫教诲后代,不能违背誓约,才可保佑你们族人世代繁衍下去。铜柱可以立,哪敢忘记贤明之人的教诲呢?铜柱铭刻,愿意崇奉祖宗之德性。李宏皋抱以敬慕之心遵守楚王之命令,慎重小心的撰写这首颂扬的诗词。其词如下:

昭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

我王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冰。

溪人畏威仍感惠,纳质归明求立誓。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

昭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昭灵”, 昭灵王,指马援。“干戈”, 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 “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

我王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黔黎”,百姓。“指画”,指点,规划。“风雷”,形容速度快。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恃”,依赖。“旅”,军队。“登”,踩,践踏。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冰——“蹑”,踩,踏。“凭”, 依靠,仗恃。”,踩,踏。

溪人畏威仍感惠,纳质归明求立誓——“威”,指楚王声威。“纳质”,纳送人质。“归明”,谓归服圣明之主。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誓”,宣誓。“兮”,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千万春”,千万个春天,指千万年。

全段意为:汉代昭灵王马援铸造铜柱立于象浦,永垂英烈,手拿武器征战百越。我楚王马希范铸造铜柱庇佑百姓,指挥军队以风雷之速开辟了五溪之地。五溪之地不要依赖地势险要,我楚王军队到来如踏平地。五溪之地不要依靠人口众多,我楚王军队到来如踩春冰。五溪之人畏惧我楚王声威,但依旧感激其恩惠,纳送人质以归服,并请求立誓。我们对着山川宣誓,告知鬼神啊,保佑子孙后代千万年啊。

推诚奉节弘义功臣、天策府都尉、武安军节度副使、判内外诸司事、永州围练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使持节永州诸军事、行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马希广奉教监临铸造。

推诚奉节弘义功臣——“推诚”,以诚心相待。“奉节”,持节,意为出使。“弘义”,大义,正道。此句意为:抱以诚心相待出使去弘扬大义之道的功臣。

天策府都尉——“都尉”,武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改名为都尉。西汉有掌管人员也入京畿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及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

武安军节度副使、判内外诸司事——“武安军”,湖南地区于唐广德二年(764)始设观察使,中和三年(883)升为钦化军,设节度使。光启元年(885)改名武安军,始督潭、道、衡、水、邵五州,后增督郴、连二州,治潭州(今长沙)。五代时的吴、南唐和前蜀都有节度使,吴称节度使知军府事,南唐、前蜀也称节度使。下设副使一人,为节度使的助手,能总揽全军之政令,可判军内军外的各种事情,比刺史大一级。

永州围练使——“永州”,古称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相当于现在的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宗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检校太傅——“检校”,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是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唐中后期,“检校”官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事职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春秋时期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皇室暗弱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齐国和楚国设太傅。秦朝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使持节永州诸军事——“使持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此句意为:代表皇帝行使永州的军政权利。

行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行永州刺史”,唐末五代,凡大官兼小衔,都叫行某官事,即有代行之意。即阶官高于职事官(即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上柱国、扶风县开国侯——“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扶风县”,即今陕西扶风,五代时一直在后梁、后唐、后晋的辖区之内,是楚国势力不能到达的地方。“开国侯”,晋朝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称为开国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封地虽说有郡县,实际上并不在那个郡、县之中,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后称为虚名。侯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置二位。马希广是开国侯,这个“侯”字是他的真正的爵位,称“侯爵”。

食邑一千户——“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一千户”,是指若干户,是属于封地,并不表示实际的赋税收入,在此反映爵位的大小。

马希广奉教监临铸造——马希广,字德丕,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一母同胞之弟,个性谨慎温顺,马希范对他疼爱有加。“教”,即令。”,监督。”,临摹。此句意为:马希广奉令监督铜柱铭文的临摹和铜柱的铸造。

天福五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刺史彭士愁与五姓归明,众具件状,饮血求誓。楚王略其词,镌于柱之一隅。

天福五年正月十九日——“天福”,属后晋高祖年号(公元936— 944年),“天福五年”,即公元940年。

溪州刺史彭士愁与五姓归明——“五姓”,关于该句话中的五姓,学术界存在着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五姓”系指铭文中提到的“田、覃、龚、向、朱。”因为彭士愁系彭氏家族代表,因而不应该包括彭姓;其二,认为“五姓”应该是指《九国志》记载,彭士愁在溪州之战失利后,“遣师杲率诸蛮酋长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携牌印纳款于勍1]”其三,认为“五姓”系指“彭士愁、莫彦殊、尹怀昌、张万睿、普露等五姓”,其依据是乾隆五十年的《永顺县志》在引《金石补录》。

笔者结合溪州之战的因果关系,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铭文中所指的“五姓归明”应该是指彭士愁派遣次子彭师杲率领酋长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共五人携带铜牌和印章携牌印纳款于勍,并随同楚军班师回到长沙,彭师杲给楚王马希范解释战争的经过,认识了自己投靠后蜀政权的错误,楚王给予丰厚的回赐,经奏朝廷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兼溪州招抚使。值得要注意的是,彭士愁只派次子彭师杲率领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由于随同楚军到长沙与楚王马希范谈判,很可能充当人质,因此峒蛮主要负责人不可能随同前往,而只派主要蛮酋的弟子充当代表,于是彭师杲在铜柱签名排位仅11位,其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四位不可能在铜柱上有提名,这是很正常的。

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南宁州酋长莫彦殊、都云酋长尹怀昌、牂牁张万睿、播州杨清等,虽与彭士愁结成同盟,并没有直接归属彭士愁管辖。溪州之战和谈成功,由于彭士愁授溪州刺史兼溪州招抚使,经彭士愁对同盟的招抚,而取得了效应,先后皆前来附楚,因此,“五姓”不可能是这五人。其实《溪州铜柱铭文》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由于彭师杲率领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随楚军到长沙谈判的成功,才出现“众具件状,饮血求誓”,就是说楚王与彭士愁一起喝血酒,向楚王写下了誓言状纸。“归明”意为归服圣明之主,表示归顺的决心。

众具件状,饮血求誓——大家写下状纸,喝血酒(一般用雄鸡之血,滴在酒碗里,代表将血酒各喝一碗并念誓词,表示永不变心,谁违反誓词谁就要像雄鸡那样被砍头),要求立誓。

楚王略其词——“略”,省去,简化。此句意为:楚王马希范简化其词。

镌于柱之一隅——“镌”,用凹线、凹面或点雕刻,凿。”,角落。此句意为:刻于溪州铜柱的一角。

全段意为:在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刺史彭士愁率彭姓氏族与其它的“田、覃、龚、向、朱”五姓一起归服圣明之主楚王马希范,大家写下状纸,并喝血酒立誓。楚王马希范简化其词,刻于溪州铜柱的一角。

右据状:溪州静边都,自古巳来代无违背。天福四年九月,蒙王庭发军收讨不顺之人,当都头将本管诸团百姓、军人及父祖本分田场土产,归明王化。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归顺之后请秖依旧额供输。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刼掠詃盗,逃走户人。凡是王庭差纲,收买溪货,并都幕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其五姓主首、州县职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惩。如别无罪名,请不降官军攻讨,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差发大军诛伐。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上对三十三天明神,下将宣秪为证者。

右据状:溪州静边都,自古巳来代无违背——“右”通“有。”“据”,依据。“状”,状陈或公文。“静边都”,“都”为唐、五代军队的一种编制。“静边都”为其都名。溪州誓下二十州军队最高指挥统帅部门为静边都,彭士愁为静边都指挥使。此句意是说:有依据文书证明,溪州静边都从古至今都没有做出违背上级的指令。这里暗指彭士愁今天怎么做出违背楚王的事情呢?

天福四年九月,蒙王庭发军收讨不顺之人——天福四年九月,承蒙楚王朝廷发动军队征讨不愿归顺之人。

当都头将本管诸团百姓、军人及父祖本分田场土产,归明王化——“都头”,军职名,此指彭士愁。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团”,中国西魏、北周时,军队就以团作为一级组织。隋朝军队出征时,以100人为队,步兵20队为团,骑兵10队为团。唐朝府兵每团300人。“本分”,本身分内的。“王化”,天子的教化。

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当州”,指溪州。“大乡”,县名,本汉酉阳县,治今王村,后梁改为大乡县,今永顺县地。“三亭”,县名,本汉迁陵县,隋并入大乡县,唐贞观九年又从大乡县划出,因县西有三亭古城,故名,今保靖县地。“税课”,赋税。“苦无税课”,并不是无赋税,是指无正规的赋税。

归顺之后请秖依旧额供输——“秖”,同祇,仅仅。此句意为:归顺之后请仅仅依照以前的额度供输。

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管界”,辖区,辖区的边界。“团保”,编组民户,使相互监督、担保。《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载:“又乞检责所在实户,据口团保。”“诸州”,指辰、澧之州。

刼掠詃盗,逃走户人——“刼掠”,抢夺;强取。“詃”,诱骗。

凡是王庭差纲,收买溪货——“纲”,中国从唐代起转运大批货物所行的办法。此句意为:凡是楚王朝廷派遣运送货物,收购溪州货物。

并都幕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都幕”,都府幕僚。“辄”,专擅,独断专行,专权。

其五姓主首、州县职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惩——“五姓主首”,指彭、田、覃、向、罗的五姓酋长。“州县职掌”,指刺史和县令。“本都”,指静边都。“科惩”,依法惩罚。

如别无罪名,请不降官军攻讨——如果没有别的罪名,请不要将令派官军攻打征讨。

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差发大军诛伐——如若违背誓约,甘愿请准发兵前来,像前一次一样讨伐与诛灭。

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一心归顺朝廷,听从楚王教化,永远为朝廷效力。

上对三十三天明神,下将宣秪为证者——“三十三天”,又称忉利天,是梵文的音译。佛教宇宙观用语。根据佛教理论,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在须弥山的顶上,距离这个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约三十余万里)的地方。此天天众身长四十里,寿命壹千岁,人间百年为其一日一夜。言三十三天者,在须弥山顶有一座城廓名叫喜见城,或叫善见城,纵广八万由旬,帝释天主居于其中。在善见城的四方有四个峰,各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四方合共三十二天,连中央的喜见城,共三十三天。“秪”,亦称地祗,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中载:“天曰神,地曰祗。”神为天神,祇为地神。

全段意为:状的右边写道:溪州静边都从古至今,世世代代都无违背王廷之事。天福四年九月,承蒙楚王朝廷发动军队征讨不愿归顺之人。静边都都头愿意将自己管辖内的诸团的百姓、军人及祖辈本身分内的田地、农场和土产,全部归楚王朝所有,从此归服楚王朝并听从楚王之教化。溪州的大乡、三亭两县,苦于没有正规的赋税,归顺之后请仅仅依照以前的额度供输。不允许辖区内的团保、军人、百姓随便进出辰州和澧州,以免发生抢夺掠取、诈骗偷盗和拐走人户之事。凡是楚王朝廷派遣运送货物,收购溪州货物,还有都府幕僚采伐土产,都不允许利用专权相互庇护并占有。五姓酋长、刺史和县令有罪,静边都都向上申报,依法惩罚。如果没有别的罪名,请不要将令派官军攻打征讨,如若违背誓约,甘愿请准发兵前来,像前一次一样讨伐与诛灭。一心归顺朝廷,听从楚王教化,永远为朝廷效力。上有神明监督,下有地神作证。

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

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恭顺”,即顺从。“科徭”,“科”,科罪。“徭”,徭役。此句意为:只要你们顺从于我,溪州溪峒蛮酋和州县职掌等犯罪我们不科惩判罪,也不要你们服徭役。即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利。

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州”指溪州。“赋租”,赋税,租税。“供赡”,供给,供养。此句意为;溪州的田赋和租税,自己可以供养自己。即享有独立的财政权利。

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本都”,指溪州静边都。“抽差”,抽调和差使。此句意为:溪州静边都的军队和士兵也不会抽调在其他地方服役和差使。即享有独立的养兵权利。

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金革”,刀剑甲胄之内,借指战争。”,忧虑。”,能够。全居意为:以上政策和措施,溪州将永远没有战争的忧虑,才能够保护你们耕种和养殖蚕桑等农业和经济生产。

皇天后土,山川鬼神——“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皇天后土”,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吾之推诚,可以玄鉴——推诚”,以诚心相待。“玄鉴”,即明察。

本段意为:楚王马希范说:只要你们能恭敬顺从于我,你们溪州地区溪峒蛮酋和州县职掌等有罪,由你们根据罪行大小来判处。我们不得干预你们的司法权利,也不要你们辖区的科罪之人服徭役。你们溪州辖区的赋税和租税,自己征收,作为地方财政,自己供给和使用。溪州静边都管辖范围内的军队和士兵,也不会抽调在其他地方服役和差使。你们享受独立的司法、财政、军事自治权利,溪州将永远没有战争之忧虑,才能够保护你们耕种和养殖蚕桑等农业和经济生产。皇天后土和山川鬼神作证,我以诚心相待,可以明察。

静边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彭土愁

静边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军官名称。五代时,溪州誓下州二十州设立静边都,彭士愁为静边都指挥使,负责辖区内军事招讨权利。

金紫光禄大夫——文官,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代为正三品,宋代为正二品,元代为从一品。

检校太保——“太保”,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

溪州诸军事——掌管溪州各军事权利。

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守溪州刺史”,刺史前加“守”字,因官阶低于职事官,若官阶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上柱国——前文已作解释。

陇西县开国男——“陇西县”,地名,木汉襄武县地,隋为陇西郡治,唐宝应后为吐番地,宋复置为陇西县,在今甘肃东南部。据陈廷亮考证认为:“后人在注释铭文时几乎众口一辞,皆以为铭文中的‘陇西县’即是今日甘肃之陇西县。其实不然,铭文中‘陇西县’应是溪州之地,即今永顺、龙山一带等县地[1]” “开国男”,晋至五代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不加开国的称散,男是第五等级的最低勋爵。

食邑三百户彭土愁——“食邑三百户”,表示爵位大小,并不表示实际赋税收入。

总体而言,彭士愁的军职是静边都指挥使,行政职务是溪州刺史,其余为兼职。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开江都指挥使、知使防遏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允瑫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武安军节度”,即武安军节度使,掌管武安军的军政大权。“押衙”,唐宋时官名,管领仪仗侍卫。衙,本作“牙”,军中对立两旗为牙旗,后世遂置牙门将。典总牙兵者称押牙,后牙作“衙”。其职有左、右之分。押衙是隶属节度使管辖的官名,主要掌衙内警卫的武官。加左右字号,表示两者各人的任务不同。

开江都指挥使——开江都的军事指挥官。

知使防遏营——“防遏营”,为防御监狱之变而设置的机构。五代的军事单位,“遏”,止也,防止发生突然事件,以便遏止,相当于警卫营,属防遏使的下属单位。

金紫光禄大夫——前文已作解释。

检校司徒——“司徒”,西周始设置。春秋时沿置,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籍田,负责征发徒役。所属有林、虞、牧等官。晋国因僖侯名司徒,遂改司徒为中军。东汉时称司徒,主教化。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参与国事。五代仍沿东汉制,称司徒。

前溪州诸军事——前任掌管溪州各军事权利。

“检校司徒,守溪州刺史”,这类官职只有五人,即彭士愁、彭允瑫、田弘佑、彭师佐、田幸晖,彭允瑫、田弘佑、彭师佐、田幸晖这四人皆是在彭士愁以前在任,他们的官职与彭士愁的官职和情况相等。前面已解释了彭士愁的官职情况,因此,对后四人重复的官职不作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永顺和保靖等地的彭姓家谱中找不到彭允瑫、彭师佐的名字。

彭允瑫——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静寇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宏佑

田宏佑——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佐

彭师佐——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幸晖

田幸晖——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砂井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槤

充砂井镇遏使——“充”,担任之意,充当某种职务。“遏使”,为古代负责地方军事守卫之职的官员,唐末五代时,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之外,掌握地方实权。

左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五代至宋代沿袭唐代后期之制。

彭师槤(椩)——彭士愁第三子,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前砂井遏使、三井都管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龚朗芝

三井都管使——以砂井镇为治所的三井之地军事均有龚朗芝统管,明确为三井都管使,实为镇遏使。就是三井镇都指挥使。在《十国春秋·十国百官表》中记载有“承宁镇使”,也有“镇遏使”,属军事单位,并无都管使。《旧五代史·职官志》云:“诸州镇使,官秩无高卑,并在县令之下。”

龚朗芝——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右押衙、充溪州副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守溪州三亭县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俗

彭师俗——应为彭师裕(907—969年),彭士愁长子,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袭下溪州刺史,开宝元年(969年)卒。裕公之子孙世守永顺,故明清永顺宣慰司以彭师裕为始祖。据《历代辑勋录》载:“师裕,楚王所赐名,复号为彭大王,士然之长子也。后,师裕忌大王之称,即请授封马氏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朴射,守溪州三亭县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安军节度左押衙、溪州刺史。至周世宗显德三年,关印铜牌一面,管一百二十洞蛮民。至宋太祖开平二年卒,在任十四年,寿六十二岁,葬地名会溪[1]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金涧里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胜

金涧里——地名,待考。

覃彦胜——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宏赟

检校尚书——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西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西汉武帝时设尚书员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部,其职权益重。此处的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并非尚书之职,属虚衔。

田宏赟——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左义胜第三都都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前守富州别驾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杲

左义胜第三都都将——“左义胜第三都”,是五代时吴越军队单位的名称。都将即吴越的官阶,这里的左义胜第三都都将也是一个荣衔,不是具体职务。

前守富州别驾——“富州”,今湖南麻阳县境内。“别驾”, 官名。亦称别驾从事,通常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彭师杲——师杲(?—984年),溪州人。世为诸蛮酋长。父士憗,唐末溪州刺史。其地西接牂牁()[],林南抵桂林象郡,东北控澧朗,方数千里,山水险恶,舟车不能通。其蛮有六种,盘氏为大,即盘瓠之种也,俗无文法,约束系于酋长。当士憗之世,昆弟强力,多积聚,故能诱胁诸蛮皆归之,统兵万余人。春夏则营种,秋冬则暴掠,而长沙四境最被其恶。天福五年,士憗遣使通款于蜀,且请兵同寇澧、朗、辰三州,大略县邑。希范遣指挥使刘勍、(全师)[刘全明]率衡山步卒五千人以救之。勍等击败其兵,士憗遁去,遂进兵袭溪州。州在山顶为堡,四面斗绝。勍选壮士缘崖梯山,缚栈道以围守之。士憗夜举峰火,以集蛮军。勍于溪涧中置毒,蛮军至,饮其水者,皆病呕不能战,死者甚众。一日,南风暴起,勍以火箭射堡中,尽焚其庐舍,蛮军多死。士憗乃率所部夜绝险,遁入奬州,遣师杲率诸蛮酋长田汧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携牌印纳款于勍。勍班帅,与师杲等归长沙,释其罪,厚赐而遣之。奏授士憗溪州刺史,兼溪洞招抚使;以师杲补武安军牙校。师杲有勇力,善射,累从诸将征讨有功,迁衡山指挥使。希广袭位,改强弩指挥使,领辰州刺史。希萼举朗州之众,以攻湖南,列战棹于水西,军势甚盛。师杲登城观之,白希广曰:“朗人骄而轻,杂以蛮兵,其势易破,请假臣步卒三千人,南自巴溪渡江,趋岳麓后,夜击之,请令许可琼以舟师阵于山前,破之必矣。”希广因与可琼谋,坚沮止之。翌日,师杲见可琼于军门坐谈战事,师杲瞋目叱之曰:“汝反文在面,即日当投贼,何庸论战耶!”拂衣而去。乃白希广,请诛可琼,希广不从。师杲退而叹曰:“祸乱如此,王稔恶无断,败亡可待矣!”及朗军攻长乐门,可琼果束甲以入于贼。城陷,师杲被擒,希萼命释之。师杲,溪洞人,性犷直,不喜阿附,屡为希萼以罪笞责。及希崇篡立,令师杲送希萼囚于衡山,欲使杀之于路。而师杲奉事弥谨,终以保全。()[]与指挥使廖偃同谋,立希萼为衡山王,后随希萼归江南。李璟闻其忠节,擢为殿直都指挥使。后卒于金陵[1]。其子孙未离开溪州地区,故得分理溪州诸军事,其子孙世守保靖,故师杲为保靖土司始祖。元为永顺宣抚使,洪武五年分置保靖宣慰使,从彭师杲到彭御彬止,袭职共38任。

武安军节度、讨击副使、左归义第三都都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晃

讨击副使——“讨击”,讨伐,攻击。讨击副使应为掌管讨伐的副使。

检校左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员额,新增者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本隶门下,南北朝属集书省。梁曾另设散骑省,旋省。隋属门下省。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宋不常置。

彭师晃——人名,彭士愁第四子,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卫前兵马使、前溪州左厢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向宗彦

卫前兵马使——“兵马使”,五代官员,前蜀置有兵马使。《十国春秋·十国百官表》载:“决胜都知兵马使”,掌握军权的使官,上级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兵马使设于诸道或州、郡。南唐在诸道设兵马元帅[1]”这里主要指州、郡。

左厢都押衙——“左厢”,唐末五代各军分左右厢统治;五代更为普遍,并作为高等军事单位,属节度使指挥。当时有左、右厢马步军都指挥使。

检校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官名。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调护侍从规谏等。宋、元、明因之,多以他官兼任。清不立太子,不设。《新唐书·百官志四上》载:“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

向宗彦——也称向老官人,生卒年不详。是湘西向氏的始祖,也是湘西土家族摆手堂祭祀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大主神之一。

武安军节度、同十将、前溪州左厢都虞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上柱国龚贵

同十将——五代节度使下属的领兵官,“同”,字有助理、候补之意。

左厢都虞候——“都虞候”,军事职官名称。唐代后期,藩镇将领以都虞候为亲信武官。五代时,因为皇帝多是藩将出身,都虞候就上升为侍卫亲军的高级统率官。判六军诸卫事(简称“六军司”)下属有诸军马步都虞候和诸军都虞候;后梁西面行营中设行营马步都虞候和行营都虞候;后唐沿置,而且还有右龙武军都虞候、左右厢马步都虞候等。十国中,有的设侍卫诸军都虞候、诸军都虞候、控鹤都虞候、黄头都虞候、军虞候、内牙都虞候等。

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新唐书·百官志三》载:“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龚贵——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前溪州大乡县令、将仕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彭允臻

前溪州大乡县令——溪州下辖大乡三亭两县,彭允臻在溪州铜柱树立前曾但任过大乡县令

将仕郎——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九阶,即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唐代自开府至将仕郎,为文散官,共二十九阶。见《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金升为正九品,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清废。

试大理评事——北齐以后的各代,主管刑狱的大理寺。唐末五代,大理寺主要负责审核和裁决刑狱案件,刑部主要是复审。评事为司法官,为大理寺的属官。这里加“试”字,即官阶比职事低二品。表示是带职用的试官,并无实职。

赐绯鱼袋——“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唐代按品服制对三品以上的官吏赐予紫服金鱼袋,便于区分每个官员的身份,以盛之,谓之“鱼袋”。三品以上以金饰之谓之“金鱼袋”,五品以上以银饰之谓之“银鱼袋”。绯鱼袋,绯者帛赤色也,即赐予红色服属。五品以上以银饰之,谓之“赐绯鱼袋”。

彭允臻——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宁军同节度副使、摄溪州司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仙

同节度副使——唐代节度使下设同节度副使十人,作为其僚属。

摄溪州司马——“摄”,代理或兼任之义。“司马”,隋唐五代的州、郡、府佐吏中设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吏之下。

覃彦仙——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同节度副使、前摄大乡县令、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富

同节度副使——唐代节度使下设同节度副使十人,作为其僚属。

摄大乡县令——“摄”,之义代理或兼任。“大乡县令”溪州下辖大乡三亭两县,覃彦富在溪州铜柱树立前曾代理或兼任过大乡县令

覃彦富——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摄押衙、充静寇都副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思道

充静寇都副兵马使——“充”,担任、充当之义。静寇是都军前的附加语,都副兵马使是都兵马使的副手。

田思道——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武安军节度副将、充溪州知后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朱彦蝺

充溪州知后官——“知后官”,官名。唐制,各州置邸于京师,以本州人为进奏官,掌呈送本州公文,并以皇帝诏令及朝廷各部门公文送回本州。凡诸军、监、场、务、转运司之掌进奏事者,称知后官。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诏废知后官,选其合格者为进奏官。

检校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祭酒原指同辈中德高望重的人。古代大宴会或大祭享时,推一个年长宾客举酒祭祀地神,称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

朱彦蝺——人名,生卒年及事迹不明。

大晋天福五年,岁次庚子,七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巳铸,八月甲午朔九日壬寅镌,十二月壬辰朔二十日亥立。

大晋天福五年——“大晋”,此指五代时期的后晋。“天福五年”,即公元940

岁次庚子——即大晋天福五年(940年),这一年按六十甲子推算则属于庚子年。

七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巳铸,八月甲午朔九日壬寅镌,十二月壬辰朔二十日亥立——“甲子朔”、“甲午朔”、“壬辰朔”,朔者即初一,这是天干地支记日。由于甲子是朔日初一,于是十八日是辛巳。同理,九日壬寅这一天是按八月甲午朔日推算而得。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天是辛亥,是按朔日是壬辰推算而得的。

宋代加刻铭文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使持节、溪州诸军事、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长沙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五溪都团练使彭儒

检校兵部尚书——“兵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长沙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宋代属于潭州。“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周代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等。伯爵食邑九百户。

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 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彭儒□——“□”字迹不清晰,经考证此处应该为“彭儒猛”。据《宋史》记载,彭儒猛在天禧初年(1017年)担任溪州刺史,天圣初(1023年)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特迁左仆射[1]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知溶州军州事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彭□□

知溶州军州事——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溶州”,在今湖南永顺县境。

武骑尉——武散官名。隋文帝时置。与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共为八尉,依次自正六品以下,至从九品以上,各品下阶为尉,上阶为朝议等郎。炀帝时罢,唐置勋官十二转,一转为武骑尉,当于从七品。宋、金沿置,明正六品。清废。

□□——人名,字迹不清晰,经考证应为彭仕端,彭儒猛之别子,详见《宋史》[2]

知夷州军州事彭君霄

知忠彭州军州事彭文绾

知南州军州事彭光明

知州彭文傥

夷州——地名,待考。

彭君霄——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彭州——地名,待考。

彭文绾——人名,据《宋史.蛮夷一》记载,彭文绾景德元年(1004年)任检校太子宾客、知中彭州,天圣三年(1025年)被彭儒猛杀害。

南州——地名,今重庆綦江地。《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县官》载:“皇佑五年十二月(1053年),夔州路转运使言:‘请升南州为怀化军,并三溪入南川县,以朝臣为军使,兼知南川县,置主簿、尉各一员。’从之。”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治南川郡,领县二:南川、三溪。武德三年,更名僰州。武德四年,复故名。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隶夔州路之渝州。熙宁八年(1075年),置南平军,以渝州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古南街道北岸)、涪州隆化县来属,隶夔州路。

彭光明——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彭文傥——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团练彭如迁

前三亭县令彭如喜

三亭县令彭文雅

都监彭文威

溪州都监彭如兴

溶州都监彭仕明

彭如迁——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三亭——今保靖、古丈和酉阳境内的一部分,治所在保靖。

都监——官名,即“监军”。唐中期后出兵作战,常以宦官为监军,因督察多路兵马,故称“都监”,或“都都监”。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彭如喜、彭文雅、彭文威、彭如兴、彭仕明——均为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统军使彭如武

都指挥使彭文仙

知万州军州事田彦存

高州巡检使彭如聪

巡检使彭如品

统军使——官名。北魏末军职有统军。据《魏书》郭祚、邢峦、傅永等传载,统军所领约三千人。《新唐书·百官志四上》载:“唐高祖初起兵时,置左、右三军,领兵官称左一府统军。”统军所领兵数,因时因事而异,如尉迟敬德降唐,任右一府统军,领其旧部八千人。武德七年(624年),又以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统军为折冲都尉。唐后期,龙武、神武、神策各军,大将军之下,各置统军一或二人,正三品。以金在河南、山西、陕西、益都各置统军司,以统军使、副统军统领当地军队。

万州——地名,今重庆万州。

高州——地名,今贵州遵义正安县地。《宋会要辑稿·方域七》载:“开宝六年二月二十六日(973年),诏改溪洞珍州为高州[1]”对于珍州的记载,《唐书·地理志》有载:“贞观六年(624年)开山洞、置珍州、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元和郡县志》又载:“珍州管县三:夜郎、丽皋、乐源。”天宝元年(742)改珍州为夜郎郡,以郡治为夜郎县(今贵州桐梓县属夜郎镇所在地夜郎坝)。干元初复珍州,五代入蛮。

巡检使——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 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 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一般秩正九品,有的地方还有文武巡检之分,有县派出机构之职能,亦有副巡检(从九品)之说。

彭如武、彭文仙、田彦存、彭如聪、彭如品——均为人名,生卒年代事迹不详。但要说明的是,彭如聪与彭儒聪为同一人,此处“如”、“儒”通用。彭儒聪为彭儒猛之弟,详见《宋史》[1]

十洞彭如憙

统军彭仕进

排军指挥使陈文绾

巡检朱继显

教练使屈思

十洞——

排军指挥使——五代时的官名,排军系五代的军种名称。

教练使——唐官名,掌教习士兵。以知兵法,善弓马者充任,置于有军府兵马处。

静边都指挥使彭文胜

溪州军事推官辛白

湘州罗文瞻

史军罗万能

巡检罗万贵

军事推官——“推官”,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

録事参军廖保誗

水南都指挥使罗文彦

金唐县田成益

教练使彭进

録事参军——官名。晋置,亦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公、大将军的属员,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以后刺史如掌军开府,亦置此官。北魏至唐,各州亦均置。隋、唐各州、各卫府、东宫各率府,唐各都督府、都护府、羽林、龙武、神武各军府及王国,都有录事参军。京府的录事参军则改称司录参军。《旧五代史·职官志》载:“梁开平元年四月,诏开封府司录参军及六曹掾属宜各置一员。”宋亦在京府为置司录参军,各州置录事参军。元废。此官名,《隋书》、两《唐书》于“参军”下有“事”字,《通典》、《通考》无“事”字。

金唐县——地名,待考。

溪州知州彭君善

钤辖覃万富

五都彭如亮

五溪巡检使,知向化州彭如会

知保静州军州事彭光陵

知来化州军州事彭允会

知感化州军州事覃文绾

钤辖——官名,也叫兵马钤辖。以朝官及诸司使以上充任,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官卑资浅者称钤辖。金亦有此官,武卫军都指挥使司所属钤辖司有钤辖,正六品;都钤辖,从七品,掌管辖军人,防卫警捕。北宋前期,原是临时委派的统兵官,后来成为固定的差遣,有路分钤辖、州钤辖,其辖区一州、一路、两路、三路不等,掌军旅屯戍、营防守御等。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有知州兼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又兼路分钤辖的,也有知州兼州钤辖的。

五都——地名,待考。

向化州——地名,待考。

保静州——地名,五代末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属荆州。

来化州——地名,今龙山、来凤县地。

感化州——地名,今来凤县地。同治《来凤县志》有载:“五代属羁縻感化州。”

团练向行仙

古州覃万贵

五溪都招安巡检使田思满

左衙龚贵朋

知永州军州事彭君昌

溪洞巡检使,知武宁州军州事彭□□

知富州军州事覃文勇

知谓州军州事覃允赞

古州——地名,待考。

五溪都招安巡检——官名,五代时称招安巡检使,五代时对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都采取招安巡检的办法,负责五溪之地的招安。因地区大,所以添加“都”字和“使”字。

永州——地名,古称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

武宁州——地名,今泸溪县浦市地。乾隆《泸溪县志》有载:“溪洞巡检司,在浦市去县六十里。”

□□——“□□”字迹不清晰,经考证应为彭儒霸,为彭儒猛之弟,详见《宋史》[1]

富州——地名,今麻阳县地。

谓州——地名,待考。

知州朱进通

知州苻彦贵

钤辖彭如权

钤辖覃文见

知州田彦胜

通判田彦强

知州田思赵

施酉知州彭允强

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唐末五代,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宋代继续延用。其职位仅此于州府长官,但是权利很大,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

施酉知州——可能是施州和酉州的合称。“施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恩施。“酉州”,相当于今天的重庆酉阳。

以上为54人衔名,共计445个字,为宋代另外一次加刻,在此如下说明:因为此次宋代许多加刻的官名,系从唐代、五代演化而来,所以,凡是在天福原刻中已经做出解释的官衔,在此不再加以解释;另外,许多人名与其生卒年代及事迹,因为史料的缺乏,无法对其做出考证,在此也不一一做出说明了。

宋天禧元年加刻铭文

复溪州铜柱记。维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移到至十六日竖立讫,铜柱高壹丈贰尺,内入地陆尺,重伍千斤,并石莲花台及下有石頳。

首先要作一点说明,第一行“复溪州铜柱记”的标题,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复溪州铜柱记”就是天福五年原刻文字,其理由是字体与天福五年原刻字体基本一致,“复”应刻是“收复溪州”之意。第二,认为是宋真宗天禧元年加刻,“复”应作“恢复”之意。

笔者依据实物铭文的拓片和影像资料,对字体进行深入对比并结合溪州之战暴发的真实原因,“复溪州铜柱记”六字应为天福五年原刻文字,并是“铜柱记”的标题,所以赞同第一种观点。

为什么“复”为收复溪州之意?其原因是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庚午十二月,叙州蛮酋昌师益据守辰州,辰州蛮酋宋邺寇湘乡,叙州蛮酋潘金盛寇武冈,数攻马楚边境,马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率衡山军五千讨伐。潘金盛被吕师周击杀后,后梁太祖干化二年(912年)二月,宋邺、昌师益率辰州蛮酋(包括溪州)投降马楚,马殷依旧使用羁縻政策,封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叙州刺史,楚王马殷平定辰、叙诸蛮,统一湘西,这是溪州蛮酋第一次归顺楚王。但是作为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郡,没有得到楚王马殷对其溪州刺史的册封,于是在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左右,马楚政权内部斗争出现了危机,加上后蜀政权的掘起,对溪州土著势力进行团结利用,彭士愁被后蜀册封为“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属黔中节度使管辖。天福四年(939年)八月,彭士愁要求蜀国一同出兵攻打楚地澧州、朗州和辰州,但蜀主以“道远不许”而拒绝,溪州土兵孤军深入。同年九月,楚王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勍,决胜副指挥使廖匡齐率楚军反击而失利。彭士愁只好撤退于溪州,楚军乘胜追击。彭士愁兵败,遁入麻阳、芷江一带。彭士愁原靠山蜀主已背信弃义,不可依靠,于是派遗次子师杲率领诸酋代表田妍赟、覃行方、向存佑、罗君富等携带铜牌和印章纳款于勍,这就是铜柱铭文中“五姓归明”,由此出现第二次溪州地区归顺楚王的故事。“复溪州铜柱记”的“复”字为第二次收复之意。

维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移到至十六日竖立讫(该句位于第一行“复溪州铜柱记”之下空白中补刻)——“维”,用于句首,无意义。“天禧”,宋真宗的年号,即1017年至1021年。“天禧元年”即1017年。“讫”,即截止。

并石莲花台及下有石頳——“石頳”,“頳”, 古同“赪”,赤色。“石頳”,即红色的石头。

全段意为:复溪州铜柱记。天禧元年十一月十五日移到此处,于十六日竖立截止,铜柱高一丈二尺,入地六尺,重五千斤,基座为两层,上层为石莲花台座,下层为红色的石基。









上一篇: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德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