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743—5239002
手机:15200753724
Email:ysxlscbwg@163.com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
位置:首页 > 博物馆发展规划


永顺县老司城博物馆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老司城博物馆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博物馆,近年来在公众服务、教育推广、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综合水平,强化博物馆发展的计划性,更好地服务观众和社会,实现博物馆的各项功能,根据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文化厅有关“十”期间文物、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基本概况

老司城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是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下属二级机构,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0名,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部、陈列保管部、宣传教育部、安全保卫部。博物馆占地面积15221平方米,总投资八千多万元,主体工程分为A、B、C三栋建筑,A栋(文化交流场所)建筑面积324平方米,B栋(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464平方米,C栋(公共服务设施)162平方米,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面积5950平方米。

老司城博物馆布展面积为2000平方米,分序厅、老司城遗址、土司制度、溪州铜柱、多媒体、民间民俗文化、遗址保护及结束厅8个展厅。陈列布展设计理念以老司城遗址建筑原貌蜿蜒、叠嶂的特点为设计原点,整个展示空间为一轴“原生态、原文化、原遗址、原住民”的宏伟史诗画卷,集中突出地域特点、时代特征、人文特色和史学特性。陈列布展文物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主,系统解读老司城遗址本体及其与周边遗迹的关系,展示老司城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功能布局,通过与国内外同类遗产对比分析,进一步突出老司城遗址的特殊性、完整性与真实性价值。

老司城博物馆是中国土司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展示最重要的项目,是集中国西南土司制度历史、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解读西南土司制度、宣传湖湘文化以及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老司城博物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考古发掘、调拨、征集、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据此进行深入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藏品收藏保管与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目前老司城博物馆收藏藏品共计10419/套,其中一级文物16/套,二级文物40/套,三级文物325/套。独特的土司文化遗存、土家族民俗文物、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老司城博物馆陈列展览现有《空谷回音-老司城的记忆与实证》,展示空间分序厅、老司城遗址、土司制度、溪州铜柱、多媒体、民间民俗文化、遗址保护及结束厅八个展厅,镇馆之宝为溪州铜柱与彭泓海德政碑,其中溪州铜柱在1961年与故宫、长城、中山陵等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整个展览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主,系统解读老司城遗址本体及其与周边遗迹的关系,展示老司城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与功能布局。通过与国内外其它著名同类遗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突出老司城遗址的特殊性、完整性与真实性价值,印证土司文化的重大影响与价值,彰显出土司制度秉承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齐政修政、因俗而治”的多民族治理传统理念。

二、主要成绩

一是场馆建设日趋完善。老司城博物馆建成以来经过多次改善,各种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标志着老司城博物馆在硬件上已迈入现代化博物馆的行列。

二是藏品质量稳步提升。老司城博物馆收藏的土司时期文物、土家族特色文物等藏品,质和量均在州内博物馆中名列前茅,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初步形成。建立起了一套严谨、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藏品征集制度,确保县政府每年拨付的藏品征集专项经费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教育活动日益丰富。作为全县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公众认识、了解老司城遗址、土司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为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提高广大游客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先后举办了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世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展览与活动初步建成了涵盖文化志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文博专业人员等社会各个群体在内的教育活动体系

四是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为让每个观众在参观学习中都能获得完美的体验,展厅内放置自助播放设备播放多媒体短片,馆内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利用3D互动技术体验民俗文化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观众参观的乐趣,实现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

五是宣传推出特色亮点。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博物馆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探索发现》《远方的家》和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等栏目组对博物馆进行拍摄、录制并播出,同时湖南卫视对博物馆也多次进行报道,利用电视媒体提升知名度与推广度。

六是服务接待广受好评。博物馆是服务于大众的公共场所,服务接待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反映我馆的工作作风和外在形象,为此,但凡有接待任务或客人来访,无论领导、游客,我馆第一时间安排好服务接待工作,尽力做到诚恳、热情、细致、周到。每年我馆接待观众约10余万人次,做到了零投诉、零纠纷,服务接待工作获得了广泛的一致好评。

三、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日益增长,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也会不断上升,愿意走进博物馆的市民不断增多,这为博物馆更加积极充分地实现自身职能,增强与社会双向良性互动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在运行机制上,博物馆的法人治理结构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关系有待理顺,落实博物馆理事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方面仍存在制约因素;队伍建设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科研能力不够突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精细化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专业背景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尚未完全形成;在财政资金上,运行资金来源单一,保障运行和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资金仍比较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具体业务上,存在公众服务不够完善,展厅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陈列展览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陈列展览策展题材和展示手段有待丰富;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尚在起步,有待推进;结合藏品挖掘自身教育资源的潜力还未完全发挥等问题。

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勇气,厚植自身优势,引入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模式,全面提升学术科研、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对外经营等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和在推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博物馆事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发和创新性发展,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扩大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思路

以创新发展激发工作活力。继续坚持“体制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改变旧有思维方法和工作模式,以创新驱动业务的开展,激发文化创造力,使创新成为引领本馆事业发展的“能量源”。

以协调发展推动事业进步。以“博物馆+”推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旅游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积极推动教育推广、公共服务、文创开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业务能力和辐射潜力的不断增强,更好地促进本馆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以绿色发展促进节能环保。加快引进陈列展览新材料、新手段、新科技,增加无污染环保材料的使用比重,提高辅助展品、设备设施的循环使用率,节约能源和用水,提高环保意识,让博物馆成为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博物馆。

以开放发展深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文化文物交流活动,强化与省内、国内文博单位的展览合作和交流,举办高质量的文物博物馆系列学术会议与论坛。组织优秀文物展览及教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努力打开文化传递与共享的生动局面。

以共享发展提升文化惠民。围绕智慧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建设,实现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扩大文博产品的有效供给,打造本馆的文化惠民服务特色和品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老司城博物馆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发展机制,加强藏品收藏和保护力度,增强展览策划能力建设,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和业务辐射能力,打造博物馆特色品牌,在省内和区域博物馆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流的博物馆。

四、重点工作

(一)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理事会、基金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新制度的同时,加快对原有管理制度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文物征集委员会、展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强化各委员会对本馆业务工作的决策和指导职能,初步建立规范、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打破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束缚,全面实施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提升沟通能力,畅通本馆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单位的文化建设,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

强化培训、轮岗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本馆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取、创先争优,全面推行专业技术岗位竞争上岗和考评制度。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强化文物管理与保护。完善特色藏品品类,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提升传统强项馆藏,注重征集精品或填补空白,充实自然类藏品,打造湘西地域特色的自然藏品体系。每年保持新增藏品20-80件/套,并逐步提升其中珍贵文物所占的比例。

完善文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藏品的利用与研究水平;改善文物库房软硬件环境,逐步建立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和区域性监测平台,确保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加强库房日常管理,使文物检查工作常态化;实现藏品数据100%信息化;争取在2025年,藏品管理研究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增长到20%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达到80%,打造一支库房管理知识、信息设备操作和研究水平兼备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防护,完善文物库房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完善点面结合、实时监控与远程监控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逐步完成对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加快现有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设备,重点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用仪器设备和修复设施的配备,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软硬件平台。

开展馆藏文物藏品病害调查,建立数据库;加强展品跟踪监测与保护维护,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提升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能力,加强纸质、陶瓷、金属文物等本馆传统领域的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加大对出土文物、竹木漆器、纺织品及字画等本馆急需领域、特色领域和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以砖石质遗址的保护的研究;积极参与考古现场保护。

加强对本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和微环境,建立适应湘西地区气候环境的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体系;同时,加强对本馆文物保存环境及博物馆周边环境的监测,完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三)优化展览策划与交流。保持基本陈列展览每年更新的展品比例逐步提升,整合馆藏资源,为观众呈现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提升展览辅助手段,通过图录、教育活动、文创来揭示藏品、展览内涵,推动专题研究,培养策展人团队。

(四)提升教育与服务能力。深入挖掘本馆资源,充分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完善博物馆展览导赏系统,扩大馆长导览和专家导赏的覆盖面。致力于创造博物馆数字体验,积极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针对教师和学生初步建成“菜单”式博物馆课程,结合馆藏核心文物藏品设计相关教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据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发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需要;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动本馆成为州内、省内文博志愿者示范基地。

不断提升本馆的接待能力和条件,细化服务内容,提供贴心细致的特色化“文化”服务,为观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本规划期内逐步向观众开放本馆的文博图书馆,提供本馆出版物、其他文博文献和电子图书查询、阅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互动交流、咨询留言、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等公众服务栏目,探索建立公众满意度指标和反馈机制;设立“馆长信箱”和“馆长接待日”,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观众调查和观众行为分析,每年针对重要展览和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观众调查。

提升本馆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推进完善流动博物馆建设,探索流动博物馆的竞争性动态次级节点运行模式,初步实现分级多节点的运作目标;全面提升流动展览的质量,建立内容丰富(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科普类、非遗类等)、类型平衡(图片展、实物展、文物展)的流动展览储备库。

(五)加强文物活化与利用。深度挖掘和整合本馆馆藏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依托博物馆发展基金、馆校合作等方式推动社会资源助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本馆特许生产商资源,通过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实用的系列文化创意精品;利用馆内实体店、网上商店等销售手段打造博物馆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新模式;利用本馆微博、微信、全国各类文化博览会及新闻媒体等扩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力度,让具有博物馆特质的文创产品深入人心,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建立以藏品与服务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建立博物馆大数据应用中心,为本馆业务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初步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博物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编制完成《文物数字化元数据著录标准规范》,并逐步完善各类文物的影像、三维数据采集流程规范及技术标准;围绕馆藏珍贵文物,大力发展馆藏文物二维、三维数据的采集和开发利用;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出以移动设备传播和弘扬湘西文明、传统美德的公共文化产品;在本规划期内,完成全部馆藏藏品的高精度二维数据采集与登录,完成不少于600件文物的二维数据采集与运用。